保险事故
立法界定
何者谓"保险事故"?保险事故之"事故"性质为何?各国家或地区保险法上之界定并不一致,主要有两种立法例。
第一种立法例是从保险事故的"后果"来界定保险事故的性质,为少数国家保险立法所采。例如,意大利《民法典》第1882条将保险事故定性于"灾害事故"。该规定是从保险事故发生的"后果"来界定保险事故之性质,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保险事故尤其是财产保险事故之性质。但是,灾害事故之后果为一种"不幸事故",而现代社会保险事故并非皆为"不幸事故",7例如,人之生存险。所以"灾害事故"不能揭示保险事故之全貌和性质。
第二种立法例是从保险事故的"原因"入手揭示和界定其性质,并为多数国家保险立法所采,但具体界定上却不一致。例如,日本《商法典》第629条将其定位于"偶然事故";韩国《商法典》第638条将其定位于"不确定性事故";我国《保险法》第2条及澳门地区《商法典》第962条将其定位于"可能性事件"。我国台湾地区"保险法"第2条规定为"不可预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"。笔者以为,上述国家或地区的立法规定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保险事故之本质,即客观上可能存在的偶发事故或称不可确性事件;虽然表述上不尽一致,且是否足以完全反映、揭示或涵括保险经营上的保险事故之性质或范围,不无疑问,但其立法本旨则是共同的:通过直接限定保险事故之范围,而间接地"排除被保险人通过自己意志或行为左右保险事故之发生"。
盗窃和诈骗
保险事故中盗窃和诈骗的区别
盗窃
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。
所谓秘密窃取,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为财物的所有者、保管者或者经手者发觉的方法,暗中将财物取走的行为。
诈骗
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,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。
和盗窃行为相比较,诈骗具有如下明显特征:
1.行为人使用了骗术;
2.被害人(财产所有人或持有人、管理人)陷入错误的认识,也就是说,由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,使被害人陷于错误的认识,轻信了行为人的谎言或迷惑;
3.被害人有处分财产的意思和行为。由于被害人轻信了行为人的谎言,在主观上已经同意处分某项具体财产,也就是说行为人取得某项财产是被害人意志的反应,尽管这种意志是基于错误认识而决定的;基于主观上的同意,被害人有交付财产或同意交付财产的行为。
对于盗窃,受害人当时不知道自己失去了财物;而对于诈骗,受害人基于错误的主观认识,当时就将财物给了别人。